【#編輯ooxx】
上個月底,家中一位親近的長輩因病過世。由於長輩膝下只有一個小孩,從知道生病的狀況開始,到後期住院的那些日子,都是孩子獨自努力支撐著,身邊的人除了簡單的載送、加油打氣可以幫得上忙,說實在的,在他面對親人生病的恐慌,甚至是擔心、害怕,除了只能回應他偶爾拋出來的求救訊號,在情緒上的幫助真的是使不上力。
他是一個非常有責任感的孩子,對待家人十分盡心,就連身為親戚的我們,也是非常照顧。面對自己親人從生病、治療到危急時刻,那種心情的煎熬,看著他我們都非常心疼。然而更心疼的是他總是擦乾眼淚對我們說,他可以的,他會堅強,他一定可以撐過去的。
其實這些時間我都很想告訴他不用堅強沒關係,脆弱沒關係,悲傷沒關係,那是正常的,但也許是一肩挑起家中大小事的他已經習慣用這樣的方式去面對,身旁的人除了心疼之外,別無他法。
這讓我想起馮以量老師的《允許悲傷》中,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悲傷的權利,每個人的悲傷,都能夠自由地被對待,並不需要要求自己立刻走出悲傷,也不需要強迫自己很快就可以立刻堅強起來,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給自己多一點的允許,讓自己在悲傷的過程中,可以有多一點的時間好好調適。
沒有人教過我們,要如何面對至親離開的傷痛,也沒有人告訴我們悲傷到底要怎麼面對,當我再翻了蘇絢慧老師的《於是,我可以說再見》,她也一樣地告訴我們,要如何緩緩地接受悲傷的發生,悲傷沒有對錯,也不代表失敗,而容許自己的的悲傷,才是好好說再見的一個方式。
願你我,都能夠在這些時刻,好好地陪伴自己,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好好地處理那些傷痛的時刻。
(hsin)